今天,兵团日报8版刊发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系列专版第50期
党史上的今天(5月11日)
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全国工业交通系统建立政治工作机关的决定》规定:所有工业交通部门,都要学习解放军,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第一位;各级党委必须把工业交通系统的政治机关建立起来,并逐步地建立起一套工作制度;中央,中央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以及其他大、中城市的党委都设置工业交通工作部;工业交通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规模大小和任务繁简,分别设置政治部、政治处或者政治教导员、政治指导员。《决定》指出“:这个决定的基本原则,也适用于农业、商业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
年5月11日至23日、6月16日至27日江泽民先后考察江苏、浙江、上海以及辽宁、黑龙江、吉林等省市,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于5月22日、6月26日分别在上海、长春主持召开企业座谈会。江泽民在座谈会上指出,多年来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抓好两个大头,一是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要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也是两个重点。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既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据本报资料库
党史百科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称“双百”方针,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总结讲话中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随后,在5月2日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后来,这一方针成为指导我国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适应了我国当时工业化建设对于解放思想、繁荣文化的要求。在这一方针引领下,人们从苏联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进一步解放出来,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据本报资料库
百年红色记忆
“棉花基地”从这里诞生
一台采棉机在六师一〇一团一块棉田里作业。年,该团种植的1万余亩棉花喜获丰收。据了解,在棉花采收过程中,该团严抓采收质量,抓好控水分、控杂质、提等级工作,从采收、晾晒、交售等各个环节提高棉花品质。(据本报资料库)
“今年棉花春播很顺利,40亩棉花地,我用了3个小时就播种完啦。我用的是导航精准播种机播种,全程机械化,拉滴灌带、下棉种、覆地膜、地膜上打孔、覆土等播种工序一次性完成。”一师三团4连植棉职工于邦良感叹,机械播种极大地提高了播种的效率。
年春播工作开展以来,连队职工抢抓农时忙春耕,对棉花种植户而言,把棉花种好,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就有了保障。
今年一师三团棉花春播生产,共有台大马力机车“鏖战”春耕,犁地大马力机车37台,耙地大马力机车42台,化控机车21台,精准播种机辆,春播机械化率达%。统计数据显示,年,兵团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2%,有采棉机台,机采棉面积万亩,棉花机采率达90%。
而在60多年前,新疆棉花的种植面积还非常小,北纬42度以北地区,曾被前苏联农业专家视为“植棉禁区”。第一代兵团军垦战士,不断改良棉花种植技术和推广棉花种植新技术。
年春,第二十二兵团二十五师的战士们进入准噶尔盆地玛纳斯垦区,进行开荒生产。该师七十四团在团领导史骥、安崇文、王云龙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玛纳斯河流域的小拐垦区。他们发现小拐垦区的无霜期为天至天,具有种植棉花的可能性,这让史骥一班人看到了一丝曙光。随即,他们从乌鲁木齐找来十几斤棉种,交给了战士们。战士们干劲十足,在芦苇地上开垦出了三亩地种植棉花,在战士们的精心种呵护下,兵团土地上的第一株棉苗破土而出。
当时,兵团司令员陶峙岳来到小拐垦区的棉田,顾不上吃饭就来到棉田,看着地里的棉桃。他向战士们询问种植棉花的经验,战士们不好意思地说,这是第一次种植棉花,没什么经验。陶峙岳也开玩笑地说:“棉花长得这么好,还说没有经验,不要保守嘛。”在陶司令员的打趣下,战士们介绍了“满天星种植法”。战士们利用深浅结合的办法进行播种,在地里由西向东挖出一个个小坑,再由东向西撒种,然后再由东向西将土覆盖在种子上,这样对棉花的播种深度大家心里就有了底。但以当时的条件,能在北纬42度以上的地方种出棉花来堪称奇迹,那一年,新中国的军垦战士第一次感受到棉花丰收的喜悦,试种的棉花收获了籽棉公斤,平均单产67公斤。
玛纳斯垦区试种棉花成功的消息引起了王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