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我市农产品首次运销国际市场
作为我市农产品首次进入国际市场的见证人,原常山微生物总厂厂长徐序坤是个“重量级”人物。他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商业劳动模范等称号,曾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退休后,他没有在家享清福,而是经营了一家保健品公司。“改革开放30年的闯荡经历告诉我,只有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才有出路!”
【事件回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进了常山县城。“我们当初创办的不是食用菌厂,而是一家农用微生物厂,主要生产菌肥、菌药等一些农用产品。”徐序坤介绍,改革开放*策推行后,他们再也按捺不住了,个个跃跃欲试。“我们一方面感觉到实行改革开放*策后,发展市场经济,产品终于有了销路,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放开,人们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样化,不再满足原来的简单消费。”徐序坤说,厂里经商议,决定不再生产原来按计划分配产品,改做适销对路产品食用菌。
1980年,徐序坤受委派到中国科学院进修学习。“别有用心”的他,一听说“猴头菇”是一道宫廷名菜,暂时没有人工栽培技术,眼前马上一亮:要是能开发出培育技术,市场、销路不就有了吗?回来后,他马上组织科技人员技术攻关。
“由于有这方面技术基础,所以开发起来并不感到吃力。”徐序坤说,项目很快获得了成功。为了打开销路,他们在各种场合组织了促销活动。1980年下半年,外交部科技司司长来常山县进行贫困县工作视察,当得知“猴头菇”人工培育技术在这里大获成功,马上请新华社前来采写。同年底,当时的香港正组织一场烹饪大赛,当从媒体上得知常山县有“猴头菇”生产、销售,马上派人前来联系采购。
徐序坤说,当时派人来联系的共有3次,其中最后一次带走了产品,共有500公斤,都是脱水菌干。“由于衢州当时还没有进出口公司,也没有拥有自主进出口权的企业,都是通过浙江省粮油土产进口公司出去的。”徐序坤相告,由于是第一次出口商品,不仅厂里人兴奋,整个常山县都炸开了锅。当时中央级、省级的报纸还对此作了报道。
“当时拿到了10万元钱,相当于现在的100万元了。”徐序坤说,他们的厂正是从这里开始起步。后来外贸市场进一步扩大,还先后出口到日本、新加坡等国。1984年,“常山猴头菇”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举办品尝会,参加宴会的有原国家领导人严济慈、费孝通、王光美等。严济慈还题词一首:“常山猴头、浙江一宝”。
为扩大产量,该厂把生产基地向农户、乡镇企业延伸。“‘公司+农户’的联营模式就是我们这里首创的。”徐序坤说,采用联营模式有效地扩大了种植规模。到了1987年,该厂共联结11个乡镇企业、40多个收购点、1万多户农户。到了1988年,整个厂的产值达到1亿多元,农户年增纯收入2000多万元。
【感言】
改革开放后,我市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优质产品源源不断地走向全国,打进国际市场,既活跃了经济、促进了发展,又丰富了产品的供给,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有全球化的视野,紧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升农产品营销水平,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赖国洪 廖小兵 汪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