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铸剑为犁写奇迹戈壁明珠更耀眼央广网
TUhjnbcbe - 2023/8/4 20:31:00

*准噶尔盆地南缘,紧依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五〇团,今年春天干部群众在这里栽下的亩重点防护林、亩生态防护林长势喜人。由于楔入沙漠的这个团场的不懈努力,近70年来,绿色始终在这片土地上蔓延……

年,中国人民解放*二十二兵团进驻人迹罕至的戈壁荒原,铸剑为犁、屯垦戍边。这片荒原,便是一五〇团所在的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辖域。

其时,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夏季,风沙扑面,掠过沙漠的热风,吸噬着地表水;冬日,寒风刺骨,雪深及膝,行走在茫茫大地,每一步都很艰难。

在艰苦的环境里,兵团人创造了奇迹——亘古荒原上矗起了石河子这座“*垦第一城”。历经近70载春秋,这颗“戈壁明珠”愈发闪亮。

“现在,师市辖区内有余家企业、18个科研机构、14所大中专院校,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各有1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3个。”石河子市*委书记、八师*委董沂峰言语中透着自豪。

这座城,筚路蓝缕、贤才辈出,铸就“英雄之城”

“这一犁,播下理想和希望,让这个城市迈出了第一步。开拓者们奋力拉动的犁,是这座城市永久的记忆。”走进石河子,游客总会在游憩广场《*垦第一犁》雕塑前驻足。

戈壁荒滩成为锦绣绿洲,“一张白纸”变身一座新城,始自*垦战士的犁铧……年初,王震将*策马玛纳斯河西岸,率部踏勘地形、运筹建设。“我们要在此开天辟地,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世!”将*振臂一呼,挥师亘古荒原,*垦战士们划出了石河子开发建设的第一犁。

“听风当听歌,下雨当水喝,土块当枕头,芦苇当被窝”。在“*垦第一连”,今年82岁的老连长胡有才回忆起激情岁月,心情依然豪迈:“心向祖国,建设边疆,每一个人都是英雄。”

将废枪炮冶炼,做成农具坎土曼;用三支步枪和一碗水,组装成土制“瞄准仪”;战马被训练“改行”,转入垦荒犁地行列……战斗英雄们放下武器扛起工具,住地窝子、喝涝坝水、吃粗粮饭,克服了物资短缺、环境艰苦等重重困难,成为了开发建设的英雄。

当年的艰苦程度,如今难以想象。开发建设初期,*垦战士们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匆忙间忘带碗筷,就用铁锹当饭碗;铁锹翻过来,还能写字,一把铁锹既做生产工具,又做生活、学习用具。夏季,上工前还要“化妆”,把泥巴涂在脖子、小腿等暴露部位,以减少蚊虫叮咬,下工时再跳进水渠里“卸妆”……

“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一定要建设好‘*垦第一城’。”八师原副*委、石河子市*协原主席陆振欧深情回忆,那时不觉得苦,大家都有一股子干劲,精神头十足,“白手起家搞建设,不靠艰苦奋斗,不争分夺秒,能站住脚吗?”

回望来路,历尽艰辛;坚持奋斗,不忘初心。兵团人始终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作为“传家宝”,在安边固疆、民族团结、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领域贤才辈出。在第八师石河子市,还涌现出陈玉新、刘守仁、陈学庚、王英红、程永革、张飚、徐江丽等一批先进人物。

“英雄不问出处,一切人才都要在战场上见分晓。”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兵团考察调研,亲切看望慰问兵团干部群众,当得知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机械专家陈学庚只有中专学历时,称赞他很不简单。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令人备感振奋和鼓舞。”扎根兵团、在石河子工作半个多世纪的陈学庚,主持研发了棉花铺膜播种机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石河子是开发建设的热土,也是科研攻关的沃土,我要把全部才华奉献给这里。”他动情地说。

这座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塑造“融合之城”

傍晚时分的石河子市游憩广场,人们载歌载舞、气氛欢快。在这里,有交谊舞爱好者,有民族舞“粉丝”,有豫剧票友,还能听到秦腔一声吼。兵团干部群众来自“五湖四海”,作为“*垦第一城”,石河子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之城”。

开发建设的帷幕拉开后,陆续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开发一五〇团所在的莫索湾垦区时,来自不同地方的7人先遣队带着7桶水、4袋面粉和10多斤咸菜,安营沙漠边缘,燃起了那里百年来的第一堆篝火。

“屯垦戍边是伟大的事业,大家为了共同的事业而来,并肩工作互相学习。”出生于广西,在石河子工作、生活近70年的陆振欧说,包容大气、海纳百川,是这座城市的突出特质。

建设初期,各族儿女响应号召,投身边疆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有新的建设者被这里的环境、氛围所吸引。10年前,山东姑娘邓慧芳大学毕业,报名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八师石河子市服务,被当地和谐、包容的氛围所感染,志愿期结束后选择了留下,现在已成为石河子市第九中学的骨干教师。

“这里的人朴实、包容、有爱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特别真挚,在这里工作生活特别开心,工作不觉得累。”在石河子,邓慧芳与同样有着西部计划志愿者经历的郭宗越相知相爱,夫妻俩成为“新时代的支边青年”。

与邓慧芳一样,石河子市百优百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晓燕,也是被这里的良好氛围所吸引。年她从石河子大学毕业后,留下来与同学郑钦华携手创业。“因为依恋石河子,也因为这里的发展空间大。”王晓燕告诉记者,不到6年时间,公司从最初的2个人发展到现在已有员工46人。

“牢固树立兵地一盘棋思想,不断创新完善兵地融合发展机制,创新完善利益调节与分享机制,深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实现兵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接受记者采访时,董沂峰如是说。

今年,石河子市将与一河之隔的玛纳斯县共建滨河公园,共推生态保护,加强经济互动,还开通了连接两地的公交车,兵地融合大文章越写越深、越写越长。

这座城,创新争先、追求卓越,迈向“品质之城”

坐落在石河子的兵团*垦博物馆,浓缩了兵团垦荒创业史。记者在这里发现,虽然当时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垦人始终坚持创新争先,在生产建设中追求着高标准、高品质。

建城之初,*垦人将一年发一套棉衣的制度改为两年发一套,*装的口袋先由4个减到2个,后来又减去了全部口袋和衣领,节省的每一分钱全部投向经济建设。*垦博物馆里,一件打着块补丁的棉衣,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节衣缩食全力建设的*垦人,在戈壁滩上建起了办公楼、医院、学校、商店、邮局和工厂;在外国专家眼中的“植棉禁区”,不但试种棉花成功,还将石河子打造成了优质棉基地。这里纺出了*第一缕纱,织出了*第一匹布,生产出了*第一块方块糖……

近70年来,八师石河子市在艰苦奋斗中创新争先,挺起了兵团经济脊梁。这里培育了化工、新材料、纺织、食品、能源、农业装备等为支柱的新型工业化体系;以棉花、酿酒葡萄、番茄、果蔬和鲜奶、肉牛等为主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节水滴灌技术普遍推广应用,棉花机械化采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78%。

提升城市品质,离不开“绿色基因”。为了在戈壁荒原上生存、建设和发展,建城之初,*垦人确定的“先栽树、后铺路,以树定路、以树定规划”建设思路一直延续至今。目前,石河子城市绿地面积有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秉持“以绿为先”的理念,石河子正在描画“中”字形城市生态廊道。对城市空闲15亩以下的地块,不再用于开发,全部进行绿化改造,建“口袋公园”。

联合国“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一系列荣誉为“戈壁明珠”添彩,也成为石河子阔步迈向“品质之城”的有力注脚。

“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石河子都是一座不平凡的城市。市*府将准确把握城市发展脉络,既登高望远,也脚踏实地,努力建设人民引以为豪的幸福家园!”八师师长、石河子市市长钟永毅话语铿锵。

70年,戈壁巨变;70年,沧海桑田。“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著名诗人艾青曾在石河子生活,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年轻的城》。进入新时代,“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依旧在激励八师石河子市干部群众,“*垦第一城”活力迸发。

1
查看完整版本: 铸剑为犁写奇迹戈壁明珠更耀眼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