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陈学庚我要把全部才华献给兵团 [复制链接]

1#

「本文来源:胡杨网」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

陈学庚,男,年4月生,江苏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名誉理事长,农业农村部西北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

年,陈学庚带领工友成功研制出“2BMS系列”铺膜播种机,大大加快了地膜覆盖栽培效率。

年,陈学庚荣获“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有突出贡献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年,陈学庚研制出膜下滴灌铺管铺膜精量播种机,并一举获得7项国家专利。这种新型农机一次作业就能完成播种管护8道程序,填补了世界同类机具的空白。

年,陈学庚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年,陈学庚荣获“第六届中华农业英才奖”。

现在,只要没有重要的学术研讨会,陈学庚每天都会早早来到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三楼自己的办公室。在他的办公桌上,国内外最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相关材料或者研究报告总是摊开着。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研究员,陈学庚连续从事农业机械研究和推广工作已经54年。他突破了地膜植棉机械化技术关键,攻克了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技术难题,研发出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为*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荣誉加身、鲜花盈怀,回望过往取得的成就,陈学庚只说了一句话:“我是兵团培养的科研工作者,我理应把全部才华献给兵团。”

“只要我还能动,还能思考,我就将着力研究农田残膜污染治理相关问题,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搞好教学工作,为兵团培养更多人才。”从团场的机械厂到*农垦科学院再到石河子大学;从一名普通的农机技术员到成为国内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的著名专家,陈学庚始终在推进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陈学庚在棉花试验田里查看棉苗长势(资料图片)。石河子大学提供

扎根基层夯实科研基础

年,年少的陈学庚随父母从江苏泰兴来到*。聪慧的他自小对铁制物件感兴趣,于是初中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把所有的报考志愿都填上了农业机械专业,最后被兵团奎屯农机学校录取。毕业后,陈学庚被分配到当时的农七师一三〇团机械厂工作。从此,他与农业机械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刚进一三〇团机械厂没几天,厂领导就安排陈学庚当派工员。在别人眼里,这是一份比较轻松的工作,想得到这份工作的人不少,但陈学庚却不“领情”,他给领导说,自己想去车间锻炼。身边的人不解:“放着这么舒服的工作不干去找累?”可陈学庚心里明白,自己在学校只是学到了理论知识,几乎没什么实践经验,眼前最重要的是掌握实践技能。

于是,他一头扎进了车间,一待就是两年。在那个工业机械落后的年代,谦虚好学的陈学庚开始崭露头角,领导让他担任技术革新组组长。由于当时一般的机械加工设备都要靠计划指标才能供给,厂里因设备短缺影响了全团农机修理,陈学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解决难题,把平时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来。”几年下来,他所在的技术革新组试制成功了镗缸机、磨缸机、水力测功机、制砖机、大型顶车机、土龙门刨床等设备。

陈学庚经常请教别人,遇见自己不懂的,或看到别人的技术长处,不管对方是大学生还是普通工人,他都视其为老师。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学习态度,他的技术水平日益提升。

“70年代的经历确实为我后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陈学庚回忆过去,感慨地说:“从刚出校门的略知皮毛,到带领团队参加省部级项目的农业装备研究开发并发挥重大作用,专业知识的掌握确实是人生最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不过硬,后续奋斗就会显得有心无力。”

直到现在,陈学庚最喜欢做的事还是自己的“老一套”,无论到哪里,都喜欢跑到当地的农业机械生产厂转转,看看别人的产品质量、制造装备的发展状态,或者去田间地头和农户聊天,了解新技术、新机具在使用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只有在生产一线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应用研究的机会其实就在解决问题里。问题解决了,你对社会、对国家就作出了贡献。”陈学庚经常这样说。

陈学庚(左四)在一家企业指导科研人员做农机检测试验(资料图片)。石河子大学提供

攻坚克难精心研发农机

上世纪80年代前,*棉花种植水平一直较低,每年春季定苗和秋季采收时节,兵团就全民投入棉花生产。即便如此,年,*棉花的总产量仅占全国的4%,兵团皮棉平均单产也仅有38.6公斤,*皮棉平均单产34.1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直到王震将*来兵团视察,提出从国外引进地膜棉花栽培技术的建议后,兵团各植棉团场才开始试种地膜棉花。由于增产效果明显,这项被誉为“白色革命”的先进技术开始迅速普及,然而人工铺膜的低效率成为提高棉花产能的“绊脚石”。

当时还在一三〇团机械厂工作的陈学庚认领了研发机械化铺膜装备的艰巨任务,他带领工友反复试验,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成功研制出了“2BMS系列”铺膜播种机,这种机械实现了铺膜、播种的联合作业,大大加快了地膜覆盖栽培效率。

由于机具获得突破,从年到年,*地膜植棉机械化推广面积达万亩,兵团皮棉单产也由年的38.6公斤提升到年的82公斤,同时,铺膜技术与装备推广到全国16省区,年,该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不夸张地说,陈学庚为兵团棉花的第一次跨越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90年代末,兵团提出发展育种、播种、灌溉等在内的“六大精准农业”,团场职工亟需涵盖全生产流程的农业机械新装备,任务又一次落在了陈学庚的肩上。按照要求,一个窝只播一粒棉种,当时世界上还没有这方面的技术。

陈学庚一头扎进棉田,他说,“搞农机研究要经常在一线,要动手能力强,不了解使用条件,你就研究不出好机具。”

年,陈学庚研发的膜下滴灌铺管铺膜精量播种机终于研制成功,并一举获得7项国家专利,这种新型农机一次作业就能完成播种管护8道程序,填补了世界同类机具的空白。

“没有植棉机械化,就没有今天兵团的棉花产业,这其中有我们团队贡献的一份力量,对此我感到很高兴。”陈学庚露出微笑。

创新技术成功回收残膜

作为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见证者和引领者,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造福了无数职工群众,这让陈学庚感到欣慰。近年来,残膜回收问题成了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