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K12教育大佬遭遇史诗级资本溃败,紫光 [复制链接]

1#

随着紫光学大“卖壳”天山铝业宣布胎死腹中,历时一年,引发外界瞩目的跨界收购案,最终在轰轰烈烈的喧嚣中再以失败告终,此番失败亦宣告紫光学大第三次重大资产重组终止。

从结果观察,本次卖壳失败早在外界预料之中;其拟购买天山铝业%股权,因高企的估值与环保问题压力,以及受制于经济大环境制约的业绩承诺,均令该项重组自交易之初就遭到外界质疑。

在此之前,学大教育持续深耕于K12个性化1对1辅导,并于年登陆纳斯达克市场;然而,正是“史诗级的私有化运作”,最终酿成“史诗级的资本溃败”,令其折腾四年一无所获,最终成为中概股回归A股的“牺牲品”,不得不屡次踏上持续“卖壳求生”之路。

对于紫光学大而言,当前所要面对的竞争大环境并不乐观,现实的落寞与发展的窘迫让曾经的“教育大佬”被行业巨头远远甩开;面对“并购后遗症”的落魄窘境,紫光学大未来发展之路究竟何去何从?

第三次“卖壳”失利非偶然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紫光学大留给外界的印记,均与其持续不断的资产重组与“卖壳求生”之路密不可分。近日,随着紫光学大一纸终止重组通告正式发布,筹划近一年时间的第三次“卖壳”再次失利。

与前两次类似,紫光学大本次重组失败,亦在外界预料之中。该项重组始于年3月;彼时,紫光学曾对外公告表示,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天山铝业%股权,公司随即开始停牌重组;年9月,紫光学大公布具体重组预案,将该笔股权的作价定为亿元,并待交易完成后置出学大教育和学大信息,同时更名为锦隆能源。

该消息一经公布便受到外界广泛质疑;市场人士均认为亿元的公司估价远高于同行业,高企的业绩承诺亦难最终达成;此外,天山铝业旗下矿企亦面临巨大环保违规压力。

尽管如此,紫光学大将重组失败的矛头,归因于“宏观经济环境与国内外资本市场变化”。对此,有业内人士对盎司财经表示“此次重组计划里的业绩承诺,亦成为其登陆国内资本市场形成主要障碍;特别是,天山铝业作为原材料生产企业,对宏观经济环境依赖性较高,当前建筑、汽车、基建等需求端的持续疲软,外界对于原铝的需求仍存在较大疑虑。”

在此之前的年10月的重组媒体说明会上,作为权威部门的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亦针对天山铝业“预计收入的可实现性、在建项目对盈利预测的影响及承诺业绩增长的可实现性”等三方面提出严厉拷问。

在此前重组计划里,天山铝业曾承诺年、年及年,实现扣非后母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3.36亿、18.54亿和22.97亿元;其后披露的天山铝业年上半年实现母公司净利润为4.8亿元,同比下降22.9%尚不足此前承诺业绩的一半。

除此之外,公司曾于年11月至年8月间,曾被*石河子市环保局下发了7次处罚决定,其违法类型包括违法排放污染物、倾倒固体废物等行为,被指违反监管部门相关规定,影响公司重组进程。综合多重因素叠加,其第三次“卖壳”失利亦非偶然。

然而,这并未紫光学大酝酿中的首次重组失利。早在年5月,紫光学大就曾策划购买台湾地区上市公司大众全球投资控股旗下资产PrimeFoundationInc(简称,PFI)51%的股权;3个月后,受制于多方因素,该笔重组无疾而终;年1月10日,紫光学大紧急启动二次“卖壳”,此次的重组对象换成了中概股公司软通动力,该项交易很快又以失败告终。

从结果观察,紫光学大三次重组的目的非常明显,均是以置出教育资产,将学大教育“甩”出上市公司为最终目标,不过屡次的尝试却均以失败告终。

从私有化“香饽饽”到“烫手山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当初的“史诗级私有化运作”,最终造成了当前“史诗级的资本溃败”,令上市公司背负“并购后遗症”这一沉重包袱。

回溯历史,年的国内资本市场,正在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海外上市公司“回归潮”,包括学大教育、分众传媒、、巨人网络、完美世界在内的多家国内知名企业,纷纷选择以私有化形式从美国退市回归A股。

这其中,紫光集团私有化学大教育曾备受外界期待;由于学大教育此前曾长期深耕于K12个性化1对1辅导,年11月赴美上市时,就曾以1.28亿美元的IPO融资额创下教育领域最高纪录。

除此之外,彼时的A股市场正笼罩在全通教育的光环之下;正是年,头顶“在线教育第一股”的光环的全通教育,曾以.57元/股的高价取代贵州茅台,成为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名震全国市场,其从事的正是教育行业,紫光学大的回归A股之旅,亦被指复制全通教育辉煌,有望成为回归A股的标杆公司。

而且,参与资本运作的紫光集团财大气粗,其通过收购“壳资源”银润投资,以助学大教育一臂之力。甚至为帮助学大教育扫清资金障碍和规避繁琐资本监管,紫光曾以“蛇吞象”的方式向其借款23.5亿元,帮助学大教育实控人完成对于学大教育以及学大信息的收购。

学大教育原计划先完成对学大教育的私有化收购,其后通过控股平台紫光学大实施55亿元定增;其中的23亿元用于对此前收购时的借款清偿,剩余资金则投向市场普遍看好的在线教育领域,以实现与全通教育完全对标。

然而,随后的发展却完全出乎紫光学大预期,让其陷入恶性循环。计划实施的55亿元定增计划遭到监管部门否决,其直接导致的后果为紫光学大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与企业高负债率,年,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甚至一度达到惊人的98.7%。

尽管年8月紫光学大提前还款5亿元,但剩余的18亿元借款每年产生1亿元利息却“吃掉了”紫光学大大部分的利润。财报数据显示:紫光学大曾在年、年两年连续亏损万、万;上市公司也因此被“披星戴帽”,并于年被深交所实行“退市风险警示”。

无奈之下,紫光学大只得选择不断通过“卖壳”,以期置出学大教育相关资产,来拜托掉这一“沉重包袱”;然而,现实是自年至年,经过两年三次的“卖壳重组”均以失败告终。

紫光学大路在何方

多年在资本困境令其耗尽了太多的心力,尤其是对于学大教育而言,当前所要面对的竞争大环境异常激烈,现实的落寞与发展的窘迫,已经让曾经的“教育大佬”被行业巨头远远甩在身后。

从其行业属性观察,虽然国内K12课外辅导行业呈现新东方、好未来、学大教育、精锐教育、卓越教育5大集团分庭抗礼之势。不过,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与监管趋严,当前市场份额已经开始进入好未来、新东方两大教育集团双雄垄断时代。

好未来从创立之初就以优质教学内容吸引生源不断增长,并通过线下提升效率贡献利润+线上抢占市场份额贡献营收向三四线城市渗透;当前,通过学而思培优小班课程、智康1对1、摩比思维馆等课内课程辅导以及素质教育一系列培训课程实现相关业务扩张。

另一大巨头新东方,则在尝试通过线上线下综合教学系统,与线上赋能线下加速渠道下沉以实现破局;相比好未来成立之初就深耕K12课外辅导业务,“半路出家”的新东方依托开展留学业务积累的教育培训机构运营经验、庞大的生源以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口碑,目前其主攻的K12课外辅导业务收入已经开始超过留学业务。

与之相对,学大教育却陷入异常尴尬境地;学大教育主要从事K12个性化1对1辅导,与班课为主的新东方、好未来相比先天就存在劣势,其个性化培训存在对老师依赖性大,对课程标准挑战性高,不易树立教育服务品牌等致命问题。

随着当前资本困局的持续发酵,学大教育经营开始受到影响。据业内人士披露,“学大为了保壳开始大规模保利润、省成本,而主打一对一培训的学大,其最大的成本和特色招牌就是优秀师资,节省成本就意外着留不住人才。”有消息称,这些年不但学大教育优秀教师纷纷跳槽,甚至连总监、副总裁级别的高管亦大规模离职。

此外,资本市场的恶性循环亦开始影响学大教育的业务布局。年学大教育上线了“e学大”平台,公司欲通过互联网技术结合线下辅导,帮助学生诊断和答疑;然而,现实是时间已过去近五年时间,该平台至今仍未彻底做好。

近些年,新东方、学而思等大型机构大量通过投资来扩展业务版图,布局线下;学大教育却疲于应付当下困局,新项目的开发投入受到影响,业务亦无法拓展;与两大巨头相比,学大教育已经被行业巨头彻底甩在身后。相关财报数据亦印证此判断,新东方、好未来毛利率均保持在50%以上,学大教育则不足30%。年上半年,紫光学大实现营业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1.74%,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增长0.68%;而新东方仅在年5月31日披露的Q4单季度报告期,就录得营业收入47.90亿元,同比增长44.1%,归母净利润4.44亿元,同比增长17.4%;此外,好未来亦在截至年5月31日披露的Q1单季度报告期,实现净收入37.65亿元,同比增长71.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至4.58亿元。

可以预见的是,面对“并购后遗症”的落魄窘境,紫光学大资产重组与“卖壳求生”之路或仍将继续;然而,面对巨头基于线上线下扩张、品牌营销、服务口碑等种种压力,学大教育的未来之路究竟在何方?目前仍未可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