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里有道靓丽的风景杨耀龙 [复制链接]

1#

这里有道靓丽的风景

这里有道靓丽的风景

一医院仓房沟分部的印象和感受

我是一名强直性脊椎炎患者,20岁前就得了这种病,由于治疗条件差和本人不重视,致使我的脊椎和颈椎在三十岁之前就强直,四十岁之前,整个脊柱和颈椎全都成了竹节状。在几十年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直忍受着病的折磨,并与之斗争,痛苦无以言表。

然而,像强直性脊椎炎这种顽疾,仅凭坚强意志你是斗不过它的。终于,在我退休后的次年,强直因子移动到我的右手。年右手中指和手腕出现强直,疼,肿,连饭碗都端不起。医院住了两次,都当风湿和痛风治疗,毫无效果。

也巧,医院门诊风湿科,有外来专家坐诊,我立即去就诊。

看病就要找对医生

医院

当我走进诊室,已是上午近12点。室内仍还有排队坐着的十二位待诊病人,我是第十三位,最后一名。当时心想,按平时我见到的医生看病速度,这十来个病人,一个小时完全可以看完。

但接下来我看到的是,专家医生对每位病人把脉询问,问得非常细致,边问边记录。每个病人一张纸,上面记得满满的,然后开药。并把每种药如何服用,注意事项等等,都交待得清清楚楚。

下午一点开饭时间早过了,那位专家医生丝毫没有赶紧看完病,下班回家的意思,而是始终如一的对待每一位看病的人。这时的我,没有希望医生快点,再快点的想法,而是对医生这种为病人负责的态度所感染和吸引。等到我看完病,已是下午2点多钟。回到病房,才一下想起为什么没有问一下那医院的?姓什么?病人看病治病,不就是要找像他那样,对病人认真负责的医生吗?

经过打听,我知道了那位专家医生是新医院仓房沟分部风湿免疫科的医生,他叫伍镝。

不久,我住进了仓房沟分部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就是伍镝医生,也算是慕名而来吧。

在伍医生的精心诊治下,我强直的手指和手腕一天比天好转。出院时,恢复了功能。伍医生安排,强直是顽疾,为防止反弹,出院后应注意的事项、继续要打的针剂和服的药,《出院证》上一项项写得仔仔细细。

细细银针治好我

一个不明病症

在仓房沟住院期间,针对右手强直,除了打针和吃药,伍医生还安排我对强直性脊柱炎作些附助治疗,如针灸,烤电等,以改善和控制病情。

在针灸室治疗过程中,我对针灸医生鲍毅梅说了我的一个不明病症。就是我的左前胸上部,肩下有一个疼痛区,经常痛三至四个小时,已三年了,以前也几次看过医生。是心脏吧,不可能疼这么长时间,疼点也不可能这么高位;是胃痛吧,胃不在那个位置。一直就没有结论。后来由于强直是突出矛盾,我也不再提这个痛点了。鲍医生听后,初步诊断是神经痛。她让我侧身躺下,除了从背后对强直脊性椎炎和颈椎行针外,对我的左胸上部,斜着行针。经过一个疗程,不仅强直的颈椎和腰腿疼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左前胸上部的疼痛消失了,几个月过去了,再没有出现过。

中医,针灸是我国医学领域的瑰宝,医生的看病治病技能,不仅仅是看他们在医学方面的科研匠心,更重要的能充分体现出他们对病人负责,治病救人的高尚医德!

伍镝和鲍毅梅都是医疗战线上普普通通的医生,而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践行着"人民医生"这个光荣称号!

平凡事迹见精神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天,护士朱倩,带一位实习生给我打胳膊针"安佰诺"。她对实习生说:打这种针,把注射用水注入药瓶之后,不是用手摇几下就开始抽出,而是要把药瓶平着反复滚动,一直等到瓶里的粉状药全部溶解,没有泡泡了,方能抽干净。这样一点也不会浪费。如果有泡泡,泡泡里也含有少量药。它附在瓶内壁,是抽不干净的。抽不干净就拔出针头给病人注射了,药会浪费一点。对病人来说,无论疗效上还是经济上都会有些损失。还要切记,此针剂是皮下注射,而不是肌肉注射。小朱护士边说边做着示范,认真且耐心,俨然是位老师。

烤电室的工作十分紧张和繁忙。工作程序是:护师(士)要提前上班把药膏涂抹在一块块的贴上,然后把贴再贴在病人患处,接着开始烤电。12张床位,每一波12位病人,每位病人所需贴几张至二十张不等。30分钟后再换下一波病人。仅是做贴这一项工作,量就很大。还不能头一天把贴做好第二天用,怕药膏效果减弱,影响疗效。

我在烤电室治疗两个疗程。无论是前边的当班护士刘洁、后边的护理师万向梅,还是周日换休值班的护士吴谣,她们为了让第一波12位病人一开始就有贴用,不在床上等贴,个个都是提前上班做贴。等把第一波病人安置好,她们就又抓紧做第二波的贴。就是这样,一波接一波,一直忙个不停。但她们从沒叫过一声苦,都是紧张有序的,快乐的,工作在这个十分单调的岗位上。

病房里,从护士长柏君,到每一位护师(士),她们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尊重温和,的确让病人感受到暖暖的。尤其是这两年疫情期间,为防疫,医院要求很严。不许病人下楼,不许家人探望。这些,病人们也都能充分理解并积极配合。在病房里,当护士给病人打针,送药时,可以听到,护士亲切地喊病人"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也可听到病人称护士,"小董”,"小倪”,"小彭”,"小马",“地米娜","努尔古力"等!

彼此叫得十分亲切,如同家人!住院期间病人虽见不到家人,但却处处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医院的医护人员来自多个民族,病人也是来自全疆各地的各民族兄弟姐妹。我亲眼见到,一些病人有的坐着轮椅,有的两人架着,有的拄着双拐入院。经过治疗,站了起来,医院。不少病人说,医院就好了!

人们常说,病人出院时和医护人员道别,不说"再见"!而医护人员一般也不说"欢迎再来”!而我出院时,医院的大门口,怎么有种依依不舍的情感。上车前,再望望这座在乌鲁木齐很不起眼的老旧楼房里:有大个子照日主任这个蒙古族医生每次大查房时,认真仔细地和病人交流。不仅问病,还时时安慰。工作那么忙,还挤出时间,利用网络,给病人们讲述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风湿和痛风等疾病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案。病人们在手机里收看后,都说"真及时!非常好!"

笔者在医院所见到的,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都是些医护人员平日里所做的正常工作。而这些正常工作,被他(她)们做得如此精致,精益求精。他(她)们不仅帮病人找回了健康,而且让病人住得开心。

正是这些平凡事迹,让我深刻感悟到:这个团队有着不凡的素养,有着集体的风尚和精神!

医院楼房不豪华,但这里确实有道,靓丽的风景!

作者简介

杨耀龙,新疆石河子市退休教师。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另选修“文选与写作”课程。中学高级教师。曾发表过几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组合家庭》(11万多字《石河子文艺》第四期)、反腐中篇小说《校园内外》(8万多字《新疆文学》.12_.1连载1_23期);报告文学《爱情的位置》(新疆人民广播电台“青年节目”播出);散文《孩提故乡忆.五篇》(《石河子文艺》第三期);《新疆文学》、《青风笺文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