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议新时代背景下的红色遗产保护活化及红色 [复制链接]

1#
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39.net/disease/a_5950145.html
                            

原创遗产五所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红色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年以来,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们,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前赴后继、奋勇拼搏,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特别是中国共产*领导中国人民,通过革命、建设、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革命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浓墨重彩的一个篇章。而今留存下的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的红色遗产,即是这段辉煌历史的重要见证。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文物以外,能够反映革命精神传承延续的新时代建设遗产,例如三线建设遗产、改革开放遗产等等,也都是红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图片来源于网络)

平型关战役遗址(图片来源:红色晋绥网)

南京长江大桥(图片来源于网络)

1

红色遗产的独特之处

与古建筑、古遗址等其他类型遗产相比较,红色遗产有一系列突出的特点,简要归结为以下几条。

类型丰富,内涵多元:相当一部分红色遗产,并非建造于革命时期,而是广泛利用了更早时期即已建成的建筑,因此遗存在建造年代和类型方面都较为多样,民居、寺庙、宗祠甚至石窟,都可能因与革命历史相关而成为红色遗产;另外根据其在革命时期历史作用的不同,红色遗存包含重要机构、会议旧址、名人故居、活动地、墓葬、战斗遗址遗迹等,形态丰富;从分布特点上看,既有点状分布的单体建筑、成片分布的建筑群、遗址群,更有线状分布的大型线性遗产(例如长征文化线路)。

最早的新华书店,位于延安清凉山万佛洞一间宋代石窟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征文化线路——梦笔山红*路

(作者自摄)

主题鲜明、叙事性强:红色遗产是重要革命历史事件的见证物,由此决定了该类遗产多主题鲜明、易于梳理出富有吸引力的故事线索,在展示方面具备较强的叙事基础。

贴近时代、感召力强:红色遗产见证了国家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其历史距今尚不算久远,史实细节相对清晰,承载的国家记忆依旧生动鲜活,与集体甚至个人的成长经历直接相连,具有强大的时代感召力。

泸定桥

(作者自摄)

北京站车站大楼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轨国际、易于传播:红色遗产所承载的反殖民、反法西斯、追求民族独立与国家现代化等历史,在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方面与世界主流意识形态贴合更为紧密,在对外文化交流传播方面有其独特优势。

形制现代、利用灵活:相比古代文物,红色遗产多数在建筑形制、空间、结构等方面更为现代,保存状态也多相对较好,与当今各种使用功能的契合度更高,从而使其利用方式可以更灵活。

建筑遗存改造为书店、博物馆、体育场馆等——西安大华纺织厂

2

红色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是*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要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史*史和光荣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保护和利用好红色遗产,无疑是传承红色基因、延续国家记忆、凝聚民族力量、巩固我*执*基础的重要手段;同时在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的背景下,充分发挥红色遗产的价值与功能,能够在塑造国家形象、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红色遗产所在地而言,保护和利用好红色遗产,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文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更是争取中央及各级*策资金支持的有效途径、推动地方优质文旅经济快速发展的潜力爆点,以及助力脱贫攻坚、实现文化惠民的强力引擎,同时能够有效促进地方构建品牌形象、提升文化知名度。

3

新时代背景下红色遗产保护发展的重大利好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多次,考察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30多次,提出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年)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的专门针对革命文物的中央*策文件;年3月,中宣部、财*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同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这一系列重要举措,既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对红色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新时代背景下,红色遗产作为革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强国战略中,被寄予了更深厚的期望。

此外,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等背景,均对红色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有利环境。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红色旅游发展迅猛,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接待人次从年的2亿多增长到年13.24亿,约合平均每个国人就参加过一次红色旅游,整个红色旅游占国内旅游人次比高达25%左右,旅游人次增长率及景区综合收入增长率均高出国内旅游业整体水平。年,网络“红色旅游”关键词搜索热度上涨比例达到%,中国产业咨询机构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年红色旅游综合收入有望达到亿元。红色文旅已然成为很多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抓手。

~红色景区接待人数(亿人)

~红色旅游占旅游总人数比例

4

红色遗产保护活化的困境

*策利好及市场利好,无疑使红色遗产的保护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然而目前很多红色遗产的保护活化,依然面临以下几类困境:

价值挖掘不够:相当一部分红色遗产对其自身史实、价值的梳理、资源特色的挖掘不够充分,致使其展示主题不清晰,发展目标不明确,保护建设也随之缺少统筹,形不成体系、找不到亮点、打不出品牌。

缺乏整合思路:红色遗产多存在分布散、单体小等情况,怎样做到相关遗存间及与周边其他资源间的串联整合,实现规模效应,特别是涉及区域较广的大型红色遗产,如何形成统一整体而又能使各组成部分独具特色,是该类遗产保护发展的一大难点。

展示吸引力弱:很大一部分红色遗产在视觉冲击力和外观吸引力方面相对较弱,加之为了保持红色氛围和革命基调,在娱乐化、商业化方面又必须加以控制,因此很多遗存难以找到适合的展示利用形式,往往严肃性有余、灵活性不足,缺乏对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在产业植入、文旅融合、互联网传播等方面探索还不足,遗产价值和革命文化传播效果有待加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

未能用好*策:为推动红色遗产的保护活化工作,中央各相关部委均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指导*策,然而很多地方因不熟悉相关*策及资金争取方式,仍苦于资金短缺,错失发展良机,或未能充分领会中央精神、准确把握保护与利用的平衡,致使相关建设发展偏离方向,造成资金浪费。

5

红色遗产保护活化新趋势

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互联网技术等领域,理念发展和实践累积都在快速进行,红色遗产的活化利用,在严格保护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也需要与时俱进、变革创新,才能摆脱困境,进而充分发挥其价值和应有作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从单一保护到多方借力、多元融合:首先要转变以往“完成了文物修缮即等于做好了保护”的思路和做法,保护好文物遗存仅是第一步,与此同等重要的,是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革命精神、利用好红色资源、带动好周边发展。因此需要除文物保护之外更多学科、多部门的参与,开展机制创新,需要有相关产业的融入,做好品牌策划和运营策划等,使红色遗产的保护活化,向着多方借力、多元融合迈进,更加全面的融入当代经济社会发展。

重庆“红岩联线”,通过机制创新、市场运作,以“红岩精神”为主线整合文物资源,连点成线,精心策划形式多样的活化项目,打响了“红岩联线”文旅品牌,强力拉动了当地红色旅游发展。年全国博物馆参观量排名,红岩联线博物馆高居第二,仅次于故宫博物院。(图片来源: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清华同衡开展的景德镇大陶溪川项目,按照“产业运营+场景设计”双管齐下的技术路线,从城市功能定位角度对大陶溪川进行再认识,对每个功能进行产业遴选,将此落实到空间层面,形成结合预招商的落地化城市设计。(图片来源:景德镇项目团队拍摄)

从设施建设到内容建设、强调品质:过去一些地方惯于用“大场馆、大广场、大雕塑”以及大规模复建等手段来“打造”红色遗产地,不仅可能对历史环境和氛围造成破坏,也容易造成资金浪费,相对而言,内容建设和品质提升其实更为关键。以精心的故事和场景组织来展现历史、以精良的设计取代粗放的建设,是在轻干扰、少投入的情况下即能实现营造氛围、精神传达,引发情感共鸣,提升展示和传播效果的更好途径。

青海原子城纪念园。通过与地势良好结合、富有象征性、充满叙事性的景观设计,传达对精神、信仰的暗喻,唤起时代记忆。(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通过用心的设计,在有限空间内充分展现了“泪”之主题,营造出触动人心的悲怆氛围。(图片来源于网络)

加拿大二战纪念园。巧妙运用照明设计营造安宁、温暖的环境氛围,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引人驻足思考,是其亮点之一。(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单点保护到区域发展、整体联动:以往红色遗产的保护利用多为“单打独斗”式,对统一历史主题下资源的梳理整合强调得不够,单点保护发展势单力薄,相关历史整体面貌的全面展现也随之受到限制。如今“国家文化公园”、“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等创新*策的出台,正是对该问题的一个回应。区域统筹发展、资源整合联动,能够有效实现集群效应、大幅提升影响力。

广东孙中山故居。结合故居周边村落开展整体保护展示,实现了革命主题与地方传统文化主题的良好结合,保护了历史环境、丰富了展示内容,同时极有力的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图片来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北京西城文华胡同。将红色文化与古都文化结合,突出李大钊同志纪念主题,使整片胡同形成一座“立体化”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在改善胡同环境的同时,有效提升了社区文化品质。

从“纪念性”到“叙事性”,从“灌输”到“体验”:过去红色遗产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展示从内容到手段,都距离感过强,视角宏观、说教为主,更多的强调纪念、宣教,而忽略了叙事和体验。然而实现广泛、持久、深入的革命文化传播,是红色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目标,因此需要更为贴近观众的展示内容和方式,做到有血有肉有细节、见人见物见精神,加强互动、强化体验,重视活动、服务等软性内容的重要作用,使观众能够真正走近遗产、了解故事、获得感悟。同时应结合“新基建”背景,充分利用5G+AR、VR,大数据,云平台,AI等新技术和新手段,形成线上线下全方位系统化的传播格局,进一步加强传播效果。

深圳刘黑仔纪念馆。以黑白漫画式的艺术手法,生动展现刘黑仔的传奇故事,并设置各类有趣互动,使观众在规模不大的展馆中能够获得丰富的观览体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粤古驿道。以驿道串联遗产点,通过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标识系统打造、文创产品开发等手段,强化了遗产地吸引力,打响了“南粤古驿道”品牌,有效带动了沿线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新科技手段与革命文化传播的结合探索。图为“飞跃延安”弧幕3D展示、球幕体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渡赤水”VR体验项目(图片来源:全广网)

6

结语

红色遗产凝结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勇拼搏、自强复兴的壮阔历史和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保护利用好红色遗产、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不论对于国家或地方,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今红色遗产的保护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新时代背景下,及时转换思路、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红色遗产融入社会、红色文化广泛传播的有效路径,才能抓住这一机遇,回应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红色遗产在服务大局、资*育人和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部分代表性成果

近年来,清华同衡在红色遗产保护方面积极开展包括研究、规划、修缮设计、景观设计、照明设计,以及策划、运营、咨询等在内的多类型系列工作实践,累积了一定经验,并将在今后继续探索,为红色遗产保护活化及红色文化传播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保护规划

四川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策略研究

“互联网+长征”数字化展示体验及教育传播试点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红色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

*石河子市八一文创园概念规划

海南琼崖一大会址周边环境改造提升概念设计

云南陆*讲武堂文物保护规划及修缮设计

贵州小河组团“三线遗产”保护利用设计

中国国家博物馆照明设计

南昌八一广场景观照明提升设计

原标题:《浅议新时代背景下的红色遗产保护活化及红色文化传播新趋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