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非学术性文章,只是基于我的一些访谈内容梳理了*无法吸引人才以及留住人才的原因,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矿产资源、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全国最优质的农业土地,自古就是中西方文明的交汇地,在这里能够体验到不同的文化风俗,体验异域风光和风土人情。如此优质的条件,理应会吸引无数有志之士前来建设,但根据我的实际生活和访谈情况,事实并非如此,甚至人才流失严重。
*籍学生在接受完高等教育后,选择就业地区往往会有两个极端:一是回*;二是不回*。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只有这两个去向,我说了句废话,可既然说他的极端,那应该纠正为:一、我打S都不回*;二、我必须得回*。
第二种情况也很好理解,因为家在这里,亲戚朋友各种社会关系都在这,即使自己想留在内地,家里父母和亲戚也会轮番劝阻,大打亲情牌让其回疆。注意这里,必须回是因为此举非自己意愿,受他人影响而改变意志的做法。这里的回*也是其备选项转变为的必选项。当然也有心系家乡、想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青年!他们值得歌颂。
*区划
那具体到我所访谈的人身上,为什么不愿意回来呢?
第一、岗位匹配度,我访谈的几位理工科人员,其所学专业在疆内很难找到工作。因为*产业结构多以能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岗位招聘多面向中专、大专等技术性人员,本科和研究生以上人员岗位较少,即使成功应聘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所学专业,也会进行一些体力活动。这和毕业生的预期大相径庭。另外,诸如一些计算机类的专业,在疆内无论就业岗位还是就业单位都不如内地。产业结构性差别导致了*地区排斥了一些诸如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的毕业生。
第二、工作环境,*地广人稀,能称得上大城市的只有乌鲁木齐,其余城市不仅规模较小而且如星盘般散布在全疆各地。这对毕业生们的就业选择上又产生了局限性,大多以去乌鲁木齐及周边城市为主,如昌吉、石河子。除体制外,企业吸收了大量毕业生和人才,*的大型企业,以地矿油为主,都是能源类矿产类企业,工作环境多在野外,由于地广人稀,工作地周围几十甚至几百公里内都没有人烟。哪怕体制内,很多单位也得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我所访谈到的某市属强势部门的研究生,其也抱怨道他们单位离城市还有7公里多,方圆7公里除了他们几个住在单位的,一个人也没有。
第三、社会交往,既然都已经在方圆几公里没人的地方工作了,还提什么社交。毕业生和以及其他人才来到陌生的城市或单位,需要建立自己的社会交往网络,生活不止是工作一种,还需要建立友谊、建立非正式网络以让自己有归属感。也需要有健身房、剧本杀场馆、电影院以供娱乐,按他的话说,似乎真的是来“驻守边疆”了。别说是有技能有学历的人才了,是个人都会跑的吧?我和他们交谈,他们说单位当时到了他们4个新来的研究生,结果4个人一来相互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竟都是要“逃”。逃这个字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他们不是用走或跑,而是逃,可见对这种单位环境的痛恨,更何况是他们来报到的第一天就有这样的想法。
沙漠风光
第四、人才待遇,在读研究生时,我就经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