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以大爱育人用心灵写书国家级教学名师孙 [复制链接]

1#
治好白癜风费用 https://m.39.net/disease/a_5419382.html

孙肖子教授是深受学生爱戴的“西电最美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年-年曾担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是西电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的创始人和建设者之一。她虽已80多岁高龄,但仍保持着对教学最初的那份激情,继续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今天,记者重点就教材和中国大学MOOC建设与孙教授做深入访谈。

“教材建设很重要,编写教材是教师的重要工作”

孙肖子教授从21岁留校任教,到现在83岁不改初心,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热爱的三尺讲台,并将毕生教学经验融入一本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40多载,编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9部,分别在高等教育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及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5部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她用毕生热爱,铸就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系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参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电子信息技术拔尖人才!

面前的孙肖子教授满头银发,但说话声音清晰洪亮,思维敏捷,说话时,声音中总带着一股笑意,让人精神为之一振。那种精神矍铄的状态一点不输年轻人,彰显了一种特有的自信、干练与从容。

孙教授说:“教材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教学改革,教材要充分反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想”。她强调:“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依据。因为教材相当于把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具体化了,学生拿到的是教材,而不是教学大纲那些很原则性的东西。”孙肖子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所以,我觉得教材很重要。编写教材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

孙教授认为,编写教材并非易事,需要全身心投入。教材编写的过程,既是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的学习过程,是知识梳理、凝练和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学经验结晶总结应用的过程,同时也是科研成果融入、反哺教学的过程,更是灵感发现、创作、创新的过程!

孙教授说:教材编写要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我们曾经去西安石油仪器厂学习和分析了从法国引进的勘探地震仪许多电路;也曾参加过研制国产某飞机液压控制系统自动测试仪的压力、流量、温度等共84路信号调理器;还学习了雷达视频系统电路;自主研发了MHz数字存储示波器、多功能波形发生器、高精度频率计、多功能信号分析仪、多通道逻辑分析仪等系列虚拟仪器……这些工作为编写教材积累了大量实践资料,而且,为提高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孙教授深深体会到:作为主编和教材的策划者,要做好顶层设计,总体构架如何体现基础性、先进性、逻辑的严密性,知识的系统性。每个概念的叙述、每个公式、图表必须准确无误,主编要对全书的质量负责,责任重大,所以必须“严谨、严谨、再严谨”!

▲部分出版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编写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套教材,内容至今依然先进、有参考价值

孙教授编写的第一本教材是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晶体管及晶体管放大电路(上下册)》。

这本教材的编写,与“文革”后恢复高考这一改变万千知识青年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

经历10年“文革”动荡后,年冬,我国恢复了中断11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第一届高考生于年正式入学。但当这些知识青年怀揣梦想踏入大学校园时,全国各高校却连合适的教材都很少。彼时,西电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文革10年里,基本都不写教材。因此,当77届学生入校后,教学上急需新的教材。于是,当时,我们教研室主任周琼鉴老师就让我与他一起编写一本教材。”孙教授说,于是就有了这套《晶体管及晶体管放大电路(上下册)》。

那时,孙肖子留校任教已有近20年,已由一个初入杏坛的年轻园丁,成长为一位40岁的教师。岁月在她的身上积淀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为了编写这套教材,她与周琼鉴老师不仅总结了以往的教学经验,还查阅了很多资料,并且参考了当时能找到的一些日本著作和论文,可谓下了不少功夫。

因为是第一次编写教材,经验不足,所以这本教材出版前修改了很多次。为此,她还在北京住了较长一段时间,每天往返于国防工业出版社和招待所之间,进行教材修改和校对工作。前前后后经历一年多,这套教材才编写完成,与广大青年学子会面。

“现在回头再看这套教材,到目前来说,我认为它还是较先进、内容较全面,也较深入。”孙教授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套教材在好多届学生中一直被广泛使用。对保证当时的教学质量起了一定作用!

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模电”及其配套教材建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称“模电”)课程是电子、电气、信息工程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最重要的学科技术基础课之一。该课程的教学宗旨是“打好基础,学以致用”。一方面该课程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该课程的概念性、实践性、工程性特别强,很多内容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直面应用”是本课程的特点之一。

作为这门课的主讲教师,继年编写该课程的教材《晶体管及晶体管放大电路》之后,年,孙肖子老师与张企民老师又合编出版了这门课的新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对于课程建设来讲,我认为教材是第一要素,是最重要的。同时,教材应该与时俱进,起到引领教学改革的作用。”孙肖子教授说,所以,他们这门主干课程的教材在编写中也经历了很多变革。

“传统的‘模电’教材,一开始就呈现太多的微观概念和分立元件电路细节,离实际应用较远,重点难以掌握,学生经常反映有种高不可攀的感觉,感到难学、困惑。很多学生戏称‘模电’为‘魔电’”,孙教授介绍说。

第二版“模电”教材的结构性改革

为此,在年第二版修订时,孙教授提出了一个改革方案:突出集成电路及其应用,将重点前移,难点分散,使难变易。先让学生掌握集成电路的外部特性及其应用,然后再带着问题探讨器件和集成电路内部原理,先集成、后分立,先宏观、后微观,先外部、后内部,让基础更扎实,使内容更实用,视野更开阔,编排更合理。

除此之外,第二版模电教材还引进了“电流模”这一新概念和新内容,以及虚拟仿真实验等EDA技术,使知识内容更加先进、充实。

实践证明,这种结构性改革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动性。正如朱世健同学所说:“这本书有着独特的由集成到分立,再到集成的结构。先从理想运放说起,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只需结合电路分析的知识便可轻松入门,通过集成运放了解放大电路、反馈等知识点后,再步入晶体管原理及运放内部电路的学习,相辅相成,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考虑到原本电子线路和电子技术两类教材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故将书名重新定为“模拟电子电路及技术基础”,以示二者完全可以合并和通用。

《模拟电子电路及技术基础(第二版)》被选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于年荣获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

“互联网+教育”,“新工科”背景下的第三版“模电”教材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新工科”概念提出和实施,赋予教材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

年进行了“模电”教材的第三次重大修订,并于年《模拟电子电路及技术基础(第三版)》正式出版。

第三版模电教材有三个特点:

一是初步实现了新型态网络化教材的目标。建设了与教材配套的在线学习资源,学生只需扫描教材封面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