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经费,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前提和后盾。无论是教育教学、硬件设施还是科学研究,没有经费的支持,所有的办学活动都将难以为继。
鉴于学校校区规模、师资队伍、在校生数量、科研项目多寡等方面的不同,每所高校的办学经费会有所差别。而充足的经费,意味着高校可以拥有更好的办学条件,有更大的底气去实现更远大的规划,更好地深入推进“双一流”的建设。
近日,各大“双一流”高校的年预算数据陆续出炉。截至目前,除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暨南大学、石河子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海**医大学、空**医大学等8所高校外,已有所“双一流”高校对外公布了年预算数据。
青塔对各大“双一流”高校的年预算数据进行了整理,希望帮助大家对我国高校“国家队”的经费数量与使用情况有一定了解。
统计数据显示,“双一流”高校中共有20所高校,年度部门预算超过百亿,相比年增加了2所。
其中,清华大学的年度预算最多,达.11亿元,位居“双一流”高校之首;浙江大学紧随其后,年度预算共有.03亿元;北京大学则以.29亿元的年度预算数,位居第三;上海交通大学的年度预算首次突破亿,达.20亿元,位居第四。
此外,年度预算超过百亿的高校还有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16所高校。其中,厦门大学与吉林大学的年度预算,在今年实现突破,迈入百亿大关。所高校年经费预算具体如下:(其中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均分为2所高校统计;华北电力大学数据为北京校区和保定校区合计;哈尔滨工业大学数据包括校本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统计数据暂不包括暨南大学、石河子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8所“双一流”高校;预算总收入包括本年度收入及上年结转结余;数据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有效数字,单位为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