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州创新能力全国第三科技部的评价报告列 [复制链接]

1#

年12月29日,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公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简称监测报告)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简称评价报告)。两份报告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重要工作内容,年是系列报告的第一次公开发布。

其中评价报告对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广州的创新能力在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三。同时根据不同城市的创新特色,评价报告将广州列为“科教资源富集型城市”的类别,在分类评价中广州位列8个科技资源富集型城市第二。

在全国的创新型城市中,广州创新能力排名前列,目前靠什么?广州创新能力再求进步,未来补什么?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评价报告课题组,以更全面了解广州科创的优势与进步空间。

广深佛莞均是创新型城市

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年以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广东省的广州和深圳分别是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支持的第一批试点城市。

年,两部委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此前支持的61个试点城市进行评估。评估认为,61个城市总体上完成了试点方案既定的全部或大部分任务,实现了试点建设目标,全部通过验收。年,两部委联合发文支持新一批17个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广东省的佛山市与东莞市名列其中。

目前的78个创新型城市中,也包括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杨浦区、天津市滨海新区、重庆市沙坪坝区4个直辖市城区,以及昌吉市、石河子市2个县级市。

监测报告和评价报告虽同时发布,采用的也均为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部等权威部门的统计和调查数据。但侧重点不同,前者反映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活动的客观数据,后者则对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比较。评价报告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监测报告的数据。

对于为何在年末首次公布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委书记赵志耘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展城市创新调查多年,积累了深厚的基础,在我国谋划推进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关键时期,公布这样一份报告无论是对于国家的区域创新布局,还是对于城市未来强优势、补短板,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排名第三”的广州创新力

根据课题组介绍,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基础和创新特色两个一级指标,其中创新基础下设创新生态、创新投入、创新产出3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创新特色下设科教资源富集程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活跃程度、开放协同创新水平、支撑绿色发展能力5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评价报告中定性指标得分由专家根据相关材料打分得出,定量指标得分的计算采用国际流行的标杆法,其原理是:对被评价对象给出基准值,并以此标准去衡量所有被评价对象,得到单项指标的得分。

评价报告从整体和分类两个维度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依据创新要素基础条件的不同,以及城市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定位不同,评价报告将创新型城市分为科教资源富集型、产业技术创新型、创新创业活跃型、开放协同创新型及支撑绿色发展型五大类。如南京、武汉、广州、西安等城市中央级高校、科研院所相对较多,课题组将其归为科教资源富集型,深圳、东莞、无锡、宁波等城市高新技术企业相对较多,归为产业技术创新型。

在得到单项指标得分后,通过综合加权平均便可计算出各城市的创新能力指数。在整体评价中,创新基础权重为30%,5个特色权重各占14%;在分类评价中,创新基础权重仍为30%,与该类城市对应的特色权重占30%,其他4个特色权重各占10%。如在评价科教资源富集型城市时,科教资源富集程度的权重从整体评价时的14%上升到30%,其他4个特色的权重则从整体评价时的14%降至10%。三级指标的权重总体上遵循平均分配的原则,对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财*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支出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企业数等创新发展的关键指标适当调增权重。

由于数据可获得性问题,评价报告未将4个直辖市的城区和2个县级市列入评价范围内,仅对72个地级市进行了评价。

在整体评价中,广州创新能力指数为77.65,居创新型城市第3位,深圳(83.8)和杭州(77.89)分别位列第1、第2位。东莞(59.24)排名28位,佛山(56.73)排名34位。

在“科教资源富集型城市”的分类评价中,广州排名第2位,南京和武汉分列第1和第3位。

广州科技资源富集优势明显

究竟是什么因素让广州排名靠前?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从课题组获悉,根据评估报告采集的数据,广州排名靠前的指标较多。如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在72个创新型城市中居第3位;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分列第2和第1位;财*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支出的比重,则居第2位。

事实上,这些指标都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广州的优势。根据市科技局介绍,广州高校与科研院所众多,其中六成以上是规模较大的中央和省属机构,广东全省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69%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都集中在广州。

并且广州正谋划和推动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这种聚集优势也正在不断扩大。比如去年9月26日,中科院明珠科学园首批项目启动建设。明珠科学园作为南沙科学城的核心区,将聚合、提升中科院在穗研究力量建成一座科教融合新城。

同时广州市还在积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在去年9月开门迎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也在去年9月动工,并预计年招生。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目前在*埔区加快筹建。

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领先优势,则体现了广州在构建创新生态和打造营商环境上所取得的成果。

实际上,广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经连续三年快速增长,实现年均增速88.5%、总增长5倍的“广州速度”。市科技局表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年预计将超过1.2万家。

广州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数量全国第一,质量也很过硬。在年第8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企业斩获广东省赛区12项一等奖中的10项,占全省获奖数的83.3%;在全国赛中,广东省获奖7项,其中广州有5项,占全省的71.4%。

科技企业的生长,与孵化器提质增效密切相关。省科技厅公布的年度广东省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运营评价情况,广州市32家孵化器和29家众创空间获得A类评级,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技术迭代不断加速,科技企业的竞争,也是时间的赛跑,这非常有赖于营商环境的完善。

近日中国社科院、中国社科院科研局、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等联合发布《中国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家评价调查报告》显示,年全国主要城市营商环境综合评分排名中,广州排名第一。广州企业家常常称道的便是,广优质营商环境带来时间成本上的节约。

去年9月,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在*埔区投产。这是全省唯一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线。“我们用18个月走完了我们同行24个月才能走完的建设路程。开发区的信任审批制度让我们走上了绿色通道。”该公司董事长陈谨表示。

去年9月,百济神州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一期项目正式竣工。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生物制药负责人刘建则说:“百济神州广州生产基地的建设是最高效的。在美国建这样的工厂要7年时间,但是广州只用2年时间就建成了。并且,我们建设工厂的质量是对标全球顶级的标准。”

广州财*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支出比重非常靠前,则体现了*府对创新资源的高度重视。比如广州市财*出资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广州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该基金主要通过母基金的方式,与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子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产业领域,主要投向处于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纳斯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社会资本申报了广州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第一批子基金,公司董事长何荣天表示,种子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风险最大,也难以获得资本的支持,由市财*设立母基金的方式,分担了一部分风险,也可以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初创科技企业。

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同时,评价报告的数据也显示了广州创新发展存在创新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畅等短板,在一些具体指标上得到体现,如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只有2.48%,名列第20位;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只有1.44%,名列第19位。此外,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仅为1.65%,排名第15位;高技术产品出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仅为14.86%,排名第29位。

课题组表示,广州科技资源富集优势明显,*府对创新高度重视,也投入大量资源,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调动全社会(尤其是国有企业)创新创业积极性方面还不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通道有待进一步畅通。

课题组建议,未来广州要进一步深化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强化普惠性和精准性的*策供给,强化创新公共服务,推进资源开放共享,为各类创新主体松绑减负、清障搭台,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能力和动力,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广深之间能够“优势互补”

国家正在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那么在创新能力排名第一的深圳,又有哪些明显的优势?

据课题组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为4.34%,排名第2位,财*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支出比重7.66%,居第3位;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73%,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达到.97人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5.29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家,均排名第1位。

但是深圳创新发展也存在短板,突出体现在科教资源上。如深圳中央级高校及科研院所数量排名第17位;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量在72个创新型城市中位列倒数第一。科教资源匮乏导致基础研究能力偏弱,深圳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位列第13位;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则位列第32位。基础研究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制约深圳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深圳未来创新发展重点要补齐的短板。

“城市创新发展不是千人一面,各城市要根据自身科技基础、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区位优势和发展水平等条件,探索适合自身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充分发挥市场活跃程度高的优势,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广州要充分发挥科教资源富集的优势,加强基础研究,从基础前沿、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和引领粤港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认为,深圳与广州存在优势互补,可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彻底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以创新链合作和产业链分工为主线,构建跨区域利益共建机制,以项目和园区共建为平台,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辐射带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龙锟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龙锟(资料图除外)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赵碧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