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文图/记者宋建华陈岩)“往年也有长尾巴蝌蚪,今年特别多,随手一抓就能抓着。”5月11日,在米东区羊毛工镇柳树庄村,正在稻田冒雨插秧的村*总支书记高建明指着稻田到处都是的暗红色小生物说。
雨点打在稻田里,一群群类似蝌蚪,头大呈椭圆形,尾巴长且分叉的动物快速游来游去。随手抓起一只,只见它有三只眼,腹部细长有很多节,靠很多条柔软的腿游泳。
经过多方求证,该种生物是就是“三眼恐龙虾”,学名佳朋鲎(hou)虫,是已知的鲎虫中中国唯一发现的一种,距今已有两亿多年历史。
比恐龙还早的“活化石”
记者致电*大学与*石河子大学相关专家及研究者,经过图片和视频鉴定,确定该生物就是佳朋鲎(hou)虫。
*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钟问从事昆虫研究十余年。他说,这种动物是鲎虫,属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鳃足纲背甲目鲎虫科鲎虫属水生甲壳类动物。
鲎虫大大的背甲让它们看起来头大身子小,形似蝌蚪,再加上它们游泳的姿态也类似蝌蚪,因此它们的英文名翻译过来就是“蝌蚪虾”。
鲎虫在两亿多年前的三叠纪一度非常繁盛(在克拉玛依地区就曾发现大量的三叠纪时期的鲎虫化石),而那个时代,多数恐龙甚至都还没有出现。
“近年来,鲎虫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现,在*的克拉玛依、昌吉等地也有发现。”钟问说,鲎虫的卵对恶劣环境有着很强的耐受性,它们的卵有一个厚厚的壳,可以在冰冻以及干旱的环境中存活二十余年,才使得物种一直延续。
鲎虫主要以水底沉积物中的残渣为食,不会叮咬人类,对人类无害,还可以清除稻田的杂草或捕食水中的蚊子幼虫。
钟问说,这种生物最重要的是研究价值,与远古时代的鲎虫化石对比,现存鲎虫的诸多形态特征变化并不明显,观察现存的鲎虫可以作为一扇观察动物进化窗口。
十年前就有,近年特别多
在稻田里,米东区农业农村局水产推广工作人员刘晓晖忙着对“三眼恐龙虾”进行采样研究,并对大家进行科普。
作为*水稻主要产地之一,米东区近年来一直保持在3.5万亩水稻种植面积。刘晓晖说,近年来,这种生物经常在稻田发现,三眼恐龙虾近年来年年都有,一般五月份出来,六月份最多,七八月份就没有了。
米东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曹伟,从年开始在米东区从事病虫害研究,与水稻里的昆虫打交道二十余年。他说,“三眼恐龙虾”从年起就在米东区的稻田里被发现。
“作为稻田的一种无害生物,我们每年都
因为“三眼恐龙虾”是稻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晓晖在科普的同时也呼吁大家保护这种小生物。
生态改善是主因
近年来,米东区水稻插秧已实现机械化,每一辆插秧机背后,都会有一大群鸟类跟着飞舞。高建明说,这些鸟忙着吃插秧机翻出来的包括“三眼恐龙虾”在内的小虫子。
“这两年,三眼恐龙虾多了,各种鸟类也多了,村民们反映,空气好了,水质也好了。”米东区商务局(粮食局)、人社局、城市行*执法局、社保分局联合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王刚说,去年,米东区水稻大丰收,除了光热条件好外,水质改善及土壤条件良好是主因。
钟问说,“三眼恐龙虾”能持续且大量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水质的改善。
虽然鲎虫的卵对恶劣环境的耐受能力很强,但鲎虫成体对生活环境,特别是水质的要求较高,水体污染或大量施用农药导致的环境恶化会导致它们大量死亡。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委和市人民*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打好防治污染攻坚战,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
年起,乌鲁木齐市开始实施新建老龙河、黑沟河再生水退水管渠项目,并对上游沿线7座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项目于年11月中旬完工,从此乌鲁木齐污水厂的再生水有了专门输水管道,彻底与天然河道分离,所有河流再没有再生水流入,米东区所有河道水质彻底改善。
“三眼恐龙虾能在乌鲁木齐下水源的米东区出现,对于首府水质改善、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建设,都是一个侧面的印证。”钟问说。
本文来源:乌鲁木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