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院卒中中心开展首例静脉溶栓 [复制链接]

1#

医院卒中中心

开展首例静脉溶栓桥接神经介入动脉下溶栓治疗

近日,医院卒中中心成功开展首例静脉溶栓桥接神经介入动脉下溶栓治疗,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避免了患者肢体残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据了解,患者陈某某入睡时正常,清晨7时醒来时发现言语不清,右侧肢体偏瘫,于发现症状后1小时余,到医院急救中心进行救治。

当时查体:血压/mmHg,心率96次/分,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右侧鼻唇沟浅,伸舌右偏,右侧肢体肌力0级,NIHSS评分12分。在随后的急查头颅CT显示:1.左侧基底节区脑腔隙灶。2.建议短期复查或MRI进一步检查明确。

患者头颅磁共振(MRI+MRA+DWI+FLAIR),显示左侧颞顶叶及岛叶DWI高信号(+),FLAIR等信号(-),DWI/FLAIR完全性失配。

该院卒中中心主任何光辉、朱德坤结合头颅CT和临床表现,确定超常规“静脉溶栓时间窗(4.5小时)”,符合“醒后卒中”,立即启动“醒后卒中”绿色通道,在该院影像中心团队的支持下,尽快完善头颅磁共振(MRI+MRA+DWI+FLAIR)检查,明确头颅MRI:左侧放射冠区、左侧额叶皮层超急性期脑梗死;颅内多发小缺血灶。

动脉溶栓术前。

经该院神经内科溶栓团队、介入团队成员仔细阅片分析后,认为该患者存在DWI/FLAIR失配,虽然为“醒后卒中”,但仍有缺血半暗带组织,还有积极挽救价值。该院在排除其他静脉溶栓禁忌症后,向患者家属告知静脉溶栓事宜,获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进行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为患者急诊实施了动脉溶栓治疗。

动脉溶栓术后。

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末端闭塞,10时39分患者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右侧肢体肌力0级,NIHSS评分12分,予以rt-PA10mg(1mg/min)动脉下溶栓治疗;10时44患者言语不清减轻,右侧上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3级,注射完毕。

行血管造影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部分再通,侧枝循环改善,观察后继续予以rt-PA10mg(1mg/min)沿造影导管注入,患者肢体肌力逐渐改善;11时36分,患者右侧肢体肌力恢复至4级,考虑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进一步予以微导丝、微导管接触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

患者在溶栓后24小时查体显示:患者言语清,欠流利,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右侧肢体肌力5级,NIHSS评分1分;头颅CT未见颅内出血。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

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也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四高”疾病。我国是全球范围内名副其实的卒中大国,目前我国卒中患者人数高达万,而在这其中,约70%为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有效的时间窗(从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内进行溶栓治疗是国际国内公认的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式。然而,约1/5的患者可能在早晨醒来后出现功能障碍,这些病人按照既往指南往往仅仅给予保守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功能残疾。

醒后卒中(Wake-UpStroke,WUS)

是指入睡前无异常,觉醒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缺血性卒中,约占急性卒中的20%。WUS特殊性及早期的不可预测性,给治疗及预后均带来了巨大挑战。近年来,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针对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发病时间推测、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案选择、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等方面展开研究。虽然研究结果仍具有争议性,但现有的证据越来越趋趋向认为,影像学筛选下指导静脉溶栓治疗或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但是,对于发病时间特征、醒后卒中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严重程度和预后特点、影像学不匹配的规律是否有迹可循、溶栓出血转化风险等等,仍然是国内外者研究热点和难点。

长期以来,医院高级卒中中心秉承该院领导提出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并造福患者,多学科通力协作,经过多模CT、磁共振评估,对存在缺血半暗带病人,给予积极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溶栓和(或)机械取栓治疗,为更多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机会获得积极治疗的机会,减少缺血性卒中导致的高致残率和致死率。(朱德坤陈枫)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石河子零距离

编辑:单钥编审:王峙涵

欢迎来稿,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