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盖提的孩子们在国语双师课堂里学习
风已至,你可来?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是风。
一个学期的双师课堂中,从不缺质疑的声音,但更不缺孩子们肯定的笑脸和不断地期待。以前总认为在一个教室里通过使用网络上多姿多彩的资源开展教学就是互联网教育,老师是把握技术,控制课程进度的主体,孩子只需要跟随老师的脚步去思考即可。
结合此前的双师课堂与今天的课程,再一次刷新了我对互联网教育的认知,学习就会有收获,思想才有能够成长的土壤。互联网教育给了教育工作者更多对于未来教育的畅想与实践的空间,有更多的拥抱与分享,同时也给了学生更广阔的平台去探索未知领域,随着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建立了真正的教育互联。
我们拥有的手机、电脑、平板、智能电视、车载影音系统无时无刻不支撑着我们的智能生活,孩子们的教育环境也在不断的改善,此时此刻教师的能力也凸显出更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身份在这样的情况下也积极地向着学习者、思考者、探索者、创造者更深入的转变着,试想一下,当你和你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样的时间轴上,你是否有信心学到更充实、更深刻的知识?你是否还要继续坚持自己曾经习惯的方式去“听一套、做一套、关起门来老一套”呢?
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早已来临,已然带动了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大趋势。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大*方针之下,在国民教育水平飞速提升的背景之下,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均衡的分配与共享。我们总在说等风来,等风来,等待能够带动教育水平不均衡发展的地区能够实现教育现代化、均衡化、科学化发展,殊不知风早至,滑翔的羽翼已然撑开。
当我们还在抱怨所处的地区教育水平低、网络环境差、学生学情弱、教师研训无效率的时候,放眼观去,有多少情况更加艰苦的地区顶住万般压力依然迎难而上?当你还在抱怨乡村的孩子不如城里孩子思维灵活,见多识广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你亦是带这些乡村孩子探索新世界的“风”?
哪里没有吹哪里,哪里需要去哪里,风无处不在,当你的选择稍有偏差或者难以维系时,想想自己是否需要更多的伙伴一起去面对一切挑战,如果你需要,那你还在等什么?正当迎风而去,携手同游浩渺苍穹,把孩子们送往他们不曾敢想的世界。你只需做风该做的一切,其余的留给时间。
麦盖提的孩子们在国语双师课堂里拍着手读诗
时光不负有心人
从接触彩虹花,走进双师课堂到现在,屈指数数,竟已去了好几月了。
每天的晨光里,在阳光里看着孩子们微眯的笑眼,听着他们欢快的读书声,总有种回到了童年的时候。总感觉即使在风沙肆虐的天气里,也能用一份快乐的心情走近他们。
学校里大力推行国语的学习并不在这一两月,长久以来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勤奋地耕耘着,但在这片贫瘠的土壤上,连带着让许多孩子的见识也变得贫瘠了。虽然身处困境,虽然资源有限,但这一切并没有限制老师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动所有的大脑细胞去备课、做教具、做课件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很多老师习惯了这样充实的忙碌。直到近两年大量新聘教师的加入,给我县的教师队伍又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当我们徘徊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用期盼的眼神看着孩子们,希望他们积极的回应我们的时候,教室里的声音告知我们的答案确实让人备受打击的,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前两天听的一堂课中,老师提到了“说一套,做一套,关起门来老一套”,听起来很有意思,也值得深思。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做?难道是因为工作繁忙疲于应付吗?
不,不是的。符合这样特点的老师都有一颗疲于尝试的心,他们也曾意气风发、满怀信心,在一次次不正确的努力下最终换来了令他们失望的结果,导致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不求第一不要倒数,只求学生是“学生”,老师流水线作业后的平均水平尚可便好。这样的老师们,也许也想过这样的行为对不起孩子,只是时间久了,便也习惯了这样的模式,孩子养成了惯性,也不愿再主动的去思考、分享了。
听了网络培训里的课,还是在想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的“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唤醒另一个灵*。”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样的?仅就我看来,教育显然不只是增长孩子的知识,而是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引导孩子主动性学习,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知识与能力、理性与情感并重的目标。
在我们眼中、口中,“学生”和“孩子”的区别是什么?有部分人觉得可能只是一个称呼而已,而在孩子眼里,这其实是老师与他们的距离,确切地说是“鸿沟”。当我们没有走近孩子的身边去感受、去聆听、去发现他们的需要时,又怎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痛心最真挚,童年最单纯,也正是这样的纯真美好,更能触动一个成年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当我们口中的“教育”,还停留在自己口中而非在实践中与孩子们寓教于乐时,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
在近几个月的课程观察当中,我们不难总结出双师课堂老师受孩子们喜爱以及课堂效果好的原因:老师们备课语言质朴、有亲和力、有童真童趣、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畅想生活、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但是能总结出来的老师在现实生活中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去,怎么说呢?就好像你在一处待久了,再美的风景也索然无味,面对着同一群孩子久了好像就扼杀了某些老师的热情一般。
如果你细心并不难发现,你久住的风景里有许多的细节你并不曾注意,你日日面对的孩子也并非日日都是你记忆里的那个样子,我们太熟悉又太陌生,熟悉到不想再注意细节,陌生到远远望见你他们就想跑。这样的场景,换做是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也是你想要的吗?
教育教育,教有教的方法,育有育的方向,其间缺一不可,如果我们一味的停留在闭门造车、不顾学生感受的“教”上,走哪来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才能育得百花满园。在教与育之前,没有十分的准备、万分的努力,又怎么能够说自己足够坚持?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借鉴、模仿、反思中成长,才能获得课前内心的无畏,在“教”的过程中是老师们“学”的实践,我们与孩子一同成长,一同分享,这样的快乐与充实,想必每个人都很期待。
我们都讨厌别人的约束,却也知道约束的本意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只是当你足够明白事理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厌恶,原来源于别人约束的“不体贴”。我们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大人的态度,因而很多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总是互相看不顺眼。还有一些老师在陪孩子玩的道路上一去不返,导致最后控制不住事态发展,失了号召和威信,从“孩子王”变成被孩子不放在眼里的“小丑”,真的是得不偿失啊!现在回想一下自己之前的行为,是否有些许的不恰当了吗?
既然风已带来亲吻四季的笑脸,彩虹也架起了拥抱无限可能的桥梁,等在这头的我们,是否蓄足了又踏上新一旅程的能量呢?我始终相信,时光不负有心人,每颗心都是一枚花苞,只有足够努力的诚心与付出才能够温暖它勇敢地、不拘季节地盛开!时光在路上,你也在路上,我也在路上,唯有敢于付出的耐心钻研与努力成长,方能配得上不远的理想!
.7.6李婷婷老师在援疆导师班启动仪式上分享
作者介绍
李婷婷老师,年出生于*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团,祖籍江苏张家港,现定居喀什麦盖提县。年12月起在麦盖提县三乡中心小学任教并担任语文教学以及班主任工作,年3月借调至麦盖提县刀郎双语小学(现第二小学)任教,现在八乡小学任语文教研员。
她的昵称是“微笑的微尘”,意在希望能有亿万的微尘凝聚微笑的力量,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推动共同的理想,给南疆的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课堂,进一步推动各地区的教育均衡化发展。作为其中的一粒“微尘”,期待与更多的“微尘”一起微笑着拥抱更大的飓风推动理想,希望参与进互加计划以及国语教育推行工作中去。
更多阅读
大课表在南疆
网络援疆丨远方不远,等你来报名!
让麦盖提农村的孩子亲身触摸“名师课堂”
县刀郎双语小学:体验在线听课零距离接触先进教育
给*小朋友写一封信
从坚持到需要,我终将变成心中最好的那个自己。
点击“阅读原文”,走进更多李老师的故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