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地方双一流看得见的风光,看不见的压力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http://www.xxzywj.com/index.html

办“双一流”难,办地方“双一流”难上加难。

所有人都艳羡他们“双一流”的名号响亮,却少有人看到他们的压力和困境。

和部属“双一流”最大的区别是,地方所属“双一流”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多数靠地方财政提供资金。因此,地方“双一流”相比部属高校,更加依赖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其发展也更受制约。

同为“双一流”,命运截然不同

不同的隶属关系意味着差异巨大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甚至意味着不同的社会或行业影响。地方“双一流”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地方政府的投资和管理,相比能享受到更多丰富资源的部属“双一流”,就难免显得有些寒碜了。

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政策取向——对全国所地方高校校长的问卷调查报告》一文中就指出,地方高校的发展依赖并受制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地方“双一流”不仅相比部属“双一流”没有先天优势,更是存在着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即使同为“双一流”,高校之间的办学实力和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甚至在大众心目中也被划分为三六九等。

知乎截图

生源质量的困扰

“部属”这个名号,是对一所学校实力的直接承认,强大的师资力量,优质的教学条件,也就意味着该校的学生并非泛泛之辈,这样的光环对考生是有巨大吸引力的。

在软科中国大学新生质量排名中可以看到,位于新生质量排名前的高校中,仅有8所地方“双一流”占得席位,最高也就是第66名的上海大学,排名靠前的,绝大多数是部属“双一流”,要么就是自带“土豪金”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就在这些生源质量好不容易挤进前的8所地方“双一流”高校中,几乎所有都是位于经济发达地区。

对于“填报高考志愿时,好学校、好专业和好城市之间该怎么选择”这个问题,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偏向“大城市”。同为“双一流”,就因为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受考生欢迎程度可谓天壤之别。年轻人对于大城市的痴迷程度,大家都心知肚明,丰富的资源,更多的实践机会,乐观的就业前景,让人直呼“真香”的工资,优质的生活…大城市带来的自身发展优势用十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在此对比之下其他城市的地方“双一流”在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只能充当“备胎”,直接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双一流”之间生源质量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甚至有些地方“双一流”的生源质量,还不如北上广深的“双非”。当然这一部分也源于每个学校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地域因素对一所学校招生产生的影响,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双一流”的影响更大。

最尴尬的可能是那些边疆地区的大学,这些通常都是省内“双一流”独苗,可受限于当地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它们的生源情况并不乐观,甚至被网友笑称为“适合捡漏的双一流”,实在令人心酸。

经费匮乏的难题

地方“双一流”办学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比生源质量差距悬殊更棘手的,是部分地区的教育资源积累严重滞后,不同地方“双一流”的经费收入间有显著的差异。

根据各地方高校公开数据,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的年预算收支经费分别为33.86、34.06和32.17亿元,作为“地主家”宝贝的“亲生儿子”,它们已经享受了当地政府所能给到了最顶级的资源。但尽管如此,和同城部属“双一流”高校动辄上百亿的预算相比,依然差距显著。

在软科此前统计的年教育部直属高校部门预算中,有10所部属一流大学的预算超过亿,清华大学更是高达.72亿元。同在北京、同为一流学科的部属高校北京交通大学预算为58.65亿,是北京工业大学预算的接近两倍;部属高校河海大学预算为44.54亿,比同在江苏、同为一流学科的苏州大学预算高出10亿。

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这些,已经是地方高校里最“壕”的之一了,其他绝大部分的“孩子”命运更加坎坷。西部及东北地区高校经费较少的情况尤为严重,例如石河子大学的年预算收支经费为11.02亿,西北大学为8.45亿,延边大学为7.65亿,连上述三所高校经费的三分之一都不到,甚至只是部属高校经费的一个零头。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政策取向》一文中结合对名校级领导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到东部和中部地区对地方高校的支持环境较好一些,但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对地方高校的支持环境较差,表明在地方高校领导看来,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与高校的期望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同为“双一流”高校,可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这既难以保证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也可能会导致不同地区高校的发展水平差距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人才稀缺的无奈

当部属高校们都在如今的人才争夺战中争先恐后地冲出重围时,地方高校还在绞尽脑汁地想该怎么把仅存不多的人才留下来。

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流失”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即使是“双一流”也难以避免,地方高校在这方面更加劣势明显。

根据软科此前的中国各高校“杰青”统计,在“双一流”建设期间,无论是本土“杰青”当选还是新增“杰青”方面,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高校的表现都并不出色。南昌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云南大学等其他地方“双一流”高校各有1人当选为“杰青”,广西大学增加2位“杰青”,西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青海大学仅增加“杰青”一名,其他大部分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高校更是在榜单上不见踪影。

当然东部地区的地方高校相对好一些,苏州大学、上海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校近年来也创造了颇为抢眼的引才佳绩。这背后离不开当地财政大力“砸”钱的支持。

但是人往高处走,整体来说,部属高校们,依然牢牢占据着人才高地。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一文中,作者就指出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比例差距悬殊、人才非正常流动频繁、流失现象日趋严峻等等问题。

地方“双一流”大学虽然跨过了“双一流”的建设门槛,比普通地方高校在拥有高层次人才上有优势,但是整体上与部属高校相比仍是差距甚大。

未来发展,何去何从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同为地方“双一流”,或许他们面临的困境并不相同,却同样遭受着压力和无奈。

想进一步,谈何容易

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三地的高校发展得较为均衡,高教资源丰富且优质,无疑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如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发展至今已经羽翼丰满,综合实力已经稳居全国地方高校前列。其他东部地区的地方“双一流”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也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近年来因为进步迅速而格外受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