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说大片,它是今年最大之一。
说神秘,它也最神秘。
——金马影后最佳导演陈冲执导的新片《英格力士》。
今年二月柏林电影节,它已经露过脸。
《Screen》场刊上,曝光了首张国际版海报。
看这中山装塑像,红色English字体,外加红领巾……
你能解读出如下故事:
在一个过去的年代,围绕英文成长的,孩子。
随后曝光了一部分卡司:
王志文、袁泉、霍思燕、王传君、苏比努尔·艾尼瓦尔。
虽然没预告、剧照、剧情简介……但很多人已有耳闻,它改编自作家王刚的同名小说。
这可不是那个《鉴宝》的主持人、演员王刚……
此王刚,比彼王刚年轻10岁,他经历过几个带着烙印的年代,这部《英格力士》就和其中一个紧密相关。
他还是冯小刚曾经紧密合作的编剧,出品有《甲方乙方》《天下无贼》。
而这部同名小说,属于他酝酿八年的重磅作品,提名茅盾文学奖。
因为原著够重,导演够大牌,卡司又众多……于是网友早就盯上了这部片
豆瓣网友Menmin:
又想看,又期待,又害怕。
好吧,请记住Sir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晚上,又无私地献给你了。
昨晚花了5小时,Sir啃完了原著。
结论?
好看。有时代伤痕、有青春残酷,还有羞羞的画面感……
今晚,Sir就给你全方位揭秘一下——
这个名字不土不洋的《英格力士》,到底是“何方神圣”。
一,一个被毙的本子。
作者王刚,年出生在*石河子。
右二
父母是被遣往边疆、支援祖国建设的知青一代。
这也让原著有了一些自传气质——他从一个小男孩“刘爱”的视角,讲述了一群知识分子的命运。
有人估计要问,刘爱这个名,难不成是“留下来,爱上了”?
有爱,但也不仅是爱——还有时代赋予的特殊成长。
知青的生活,你或多或少听说过。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被这句话感召的无数青年,纷纷离开家乡,到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生活,建设国家,接受教育……
那个时代,English基本是无用的。
而“英格力士”的出现,是其中一个知青带来的——
刘爱的英文老师,上海知青王亚平。
现在这年头,英文老师当然不稀奇。
但在当时闭塞的边疆,一个除了国语,只有俄语和维语的地方,英文老师简直是罕物。
而王亚平从不离手的英文字典,更在少年刘爱的心里,大放光芒。
这光芒,Sir想,可能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少年眼里的莫妮卡·贝鲁奇差不多。
《西西里》剧照
不,也许更大。
因为光芒中不仅有爱情,有青春懵懂,还有一扇窗——
在一个闭塞世界里,为少年的小小理想打开的一扇窗。
其实不止少年。
那个年代的人,都无比渴望一扇窗。
刘爱父母身为高级建筑工程师,却无用武之地。很想设计宏伟建筑的父亲,被安排去画领袖画像;
很想平反的国民*将*(刘爱班上女同学的父亲),怎么交代也洗不白自己,最终上吊自杀;
苦恋中的英文老师,为了保住体面的教职工作,被禁止追求一位美丽的维族姑娘;
很想过平凡生活的维族姑娘,却经常被本地最有权势的范主任上门欺辱,不敢反抗;
主人公刘爱,很想学好英语,考上大学,成为一名外交官……
其他人都没有找到窗。
但少年刘爱的窗,确实因为English,张开了一条小缝。
他学会了用英文唱国际歌,也偷偷学会了用英文唱《月亮河》(老师偷偷教他的)……
当一个人的人生没有窗,会怎样?
当然是悲剧。
悲剧因交错而放大,悲剧人物又造成了其他人的悲剧……
而刘爱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成长中终于读懂了父辈的禁忌,时代的禁忌。
这样一个自带禁忌的故事,想影视化,当然悬。
冯小刚最先看上它,因改编难度大,退而求其次选了《芳华》。
之后是陆川,剧本改了四版都被毙,只好放弃。
直到《英格力士》遇到了一个,偏偏难舍那个禁忌年代的导演。
陈冲。
二,一位拍过禁片的导演。
海报看,其实已经有陈冲的原始风格。
她的处女作,就是同为文革题材的《天浴》。
从红丝巾到红领巾,都是沉重上的一抹轻。
《天浴》也是支边知青的故事——
15岁的成都姑娘秀秀(李小璐饰),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戴着大红花,在欢快的喇叭声中去了祖国大西南,西藏。
严歌苓原著中这么描述秀秀: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做一个不凑合不打折不便宜不糟糕的好姑娘。
片中的秀秀,原本正是这样一个好姑娘。
两只麻花辫,看人怯生生,一笑两酒窝……又水灵,又听话。
组织让她打奶粉,她便是奶粉场最拼的小将。
组织安排她学牧马,瘦弱的她也义无反顾去了更偏远的藏地。
其实她很想念成都。
她总跟牧民老金聊人民公园的菊花展、小吃店门口的排长龙、爸爸做衣的花布……
可六个月过去,组织上没按约定,接她回场部。
第天,没人来。
第天,没人来。
第天……渐渐地,秀秀成了一个总在等待的姑娘。
她没等来组织,却等来了一个个拍胸脯打保票、把她往帐篷里引的……
坏男人。
走,咱们进帐篷参观参观?
《天浴》是一部敏感电影,不仅因为时代背景,还因为戏份。
有几场大尺度裸露戏,演员至今谈“裸”色变。
真正叫Sir“色变”的,是陈冲对几场床戏的反复处理:
一开始,各种眉目传情的特写,有呻吟有娇羞;
后来,油腻中年男的脸部特写,秀秀死不出声,中年男粗声低喘;
再后来,男人女人面部模糊不清,空气里充满了粘稠的气氛和乱舞的肢体……
情欲片→强暴片→恐怖片。
陈冲应该很喜欢反复。
也许她觉得,这种反复性,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的恐怖因素。
情节在反复,情绪却在递进,到最后,你一定看得汗毛倒竖。
有三场床戏,陈冲三次将镜头对准了帐篷外的小坡。
一开始上面停着牛车、后来是摩托,再后来是拖拉机……
真是细缝里生寒意:
一辆车,就是一个男人。
一辆车,就是一次秀秀对回家的渴望。
而小说《英格力士》中,一样有情欲戏的悲剧。
刘爱的妈妈,几次和校长偷情。
第一次,情欲是工具。
刘爸爸要被校长扣上“反革命”帽子,刘妈妈深夜抹着泪出了门。
后来的几次,情欲是一种高压下的释放。
刘爱跟踪了妈妈——她穿了一双红色高跟鞋。
母亲还没有敲门,那门就开了。……母亲说:这鞋好看吗?校长不说话。母亲说:你那么着急干什么?我就是因为要找这双高跟鞋,才这么长时间。然后,没有人再说话了……
小说里写道,“母亲在那个秋天,享受着春天里的东西,父亲出远门的那些日子,她没有被摧残,她只是在享受。”
后来我们会知道,他母亲和校长也是清华老同学,有过旧情。校长还为她写了整整一本日记,在临终前留给了他母亲。
在少年眼里,很多成年人,都在做着“不要脸”的事(揭发、偷情、背叛、表里不一……)。
刘爱的妈妈,骂“作风不好”的英文老师不要脸。刘爱顶撞说:“谁不要脸?我看你才不要脸。”
很多人又因为“要脸”,制造出一场场别人的悲剧、自己的悲剧。
这些悲剧组合起来,就是浩劫。
虽然拍摄年代不同,但从《天浴》身上,我们大致可以想象《英格力士》的拍摄难度。
《天浴》是非法拍摄、非法参展,陈冲本人还被禁三年,不准拍戏……
可你看几乎20年后,陈冲又选了一部类似的。
她为什么对这种题材如此上瘾?
三,一个不得不拍的理由。
《英格力士》的男主之二,是英文老师王亚*。
一开始,边疆的沙尘没改变他什么。
他有着高贵的走姿,挺着胸,走到哪里,就把雪花膏的香气带到哪里,呼吸里甚至有原野上的薄荷的凉爽。在我们的想象中,英语只能从这样的男人身上发出。
渐渐地,他被打击,被轮流揭发是“流氓分子”:
王亚*看看我。我也看看他,手里拿着校长亲自写好的稿子。渐渐地,他的脸上出现了微笑,他示意我开始念,那时,所有的光线似乎都打在了他的身上,王亚*像是太阳一样地立在了台中央,好像他的身上能发出光芒。
渐渐地,他又被打倒,最终因流氓罪被判十年。
陈冲的外公,也是一位传道授业的“老师”——张昌绍,中国著名药理学家。
年文革刚开始,不堪折辱的外公就自杀了,那年陈冲6岁。
年,她参加寻根节目《客从何处来》,谈到外公之死,她聊起年少时的想不通。
他有姥姥啊,有你们啊,还有第三代啊。
慢慢地她明白了,曾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参加学生运动、做地下联络员……跟黑暗斗争了半辈子的外公,不可能在一个黑白不分的年代活下来。
无论是王亚*还是陈冲外公,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理想主义知识分子。
《英格力士》海报上写的这段“标语”,其实来自罗曼·罗兰。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这句名言还有下半句: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我是Sir已好久不读小说内心感慨的分割线
因为忙,时间都被电影占据,Sir已经挺久没看小说了。
直到昨晚读完《英格力士》,Sir才想起做*舌前,本人也是二十多年的小说迷。
比起当年很多啃实用书的同学,Sir曾单纯地以为,小说就是无用之书。喜欢看小说、电影的自己,是个贪玩的人。
但今天Sir很想纠正一下:
小说和电影一样,不是无用之物。
它们都能让你更贴近生活的本质与真相,看见之中的悲剧,之中的禁忌,却依然热爱它。
而且它们给你的改变,是润物细无声的。
比如Sir小学时,和很多人一样爱啃金庸,后来你以为就忘了吗?
不。多年以后Sir发现,金庸还在那里。因为有时一些悲天悯人的文字心声,一定来自他。
当张无忌为了明教教众,接了灭绝师太的三掌;
当书呆子段誉面对霸道的鸠摩智,兀自强作英雄;
当令狐冲拒绝了任我行的入教邀请,独自走下华山……
傻吗?
是。当一个人决定单独面对世俗的错误,的确显得挺傻。
但Sir于这种傻中,偏偏体会到一种成长的魔力。
读小说获得的成长,就是这么妙不可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Sir电影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最大的原创电影自媒体,